听新闻
放大镜
“找到自己的活法,把握更有意义的追求” ——追记全国模范检察官、安徽省舒城县检察院原副检察长王敏
2021-10-26 11:07:00  来源:检察日报  作者:史兆琨 吴贻伙

  “同志们评价他是‘嫉恶如仇、较真不教条的公诉人’。他‘仇’的是严重犯罪之‘恶’,‘较’的是‘事实清楚、证据确实充分、法律适用得当’之‘真’,最终‘护’的是司法公正、法律权威、社会安定、百姓安宁……”10月22日上午,最高人民检察院党组书记、检察长张军在追授王敏同志荣誉称号命名表彰大会上这样评价王敏。

  表彰大会由最高检与中共安徽省委在安徽省合肥市联合召开,追授王敏“全国模范检察官”、“安徽省优秀共产党员”、安徽省“人民满意的公务员”荣誉称号。自1988年8月进入安徽省舒城县检察院工作,去世前任舒城县检察院党组成员、副检察长的王敏,因积劳成疾,突发疾病,经抢救无效于今年6月28日去世,年仅53岁。

  会议结束后,记者一行来到舒城县。在王敏生前挚爱的家人、同事的动情讲述中,那段33年如一日的检察岁月里,令人动容的点点滴滴仿若浮现眼前,朴实无华,涤荡人心。

  秉持咫尺匠心,守护公平正义

  舒城县检察院弥漫着桂花香。会议室内,曾与王敏朝夕相处的多位同事的讲述,令在场每个人的思绪不断被触动。

  那是2012年夏天,公安机关将舒城县第一起盗墓案移送检察机关审查起诉。该案被盗墓穴数量多、涉案人员多、作案次数多,王敏审查后认为,定案证据还不够充分。“但他不是简单地将案件退回侦查机关补充侦查,而是从县城赶往靠近山村的案发地,顶着将近40度的高温,在一沓厚厚的A4纸上,利用自己首创的案件‘经纬图’,逐条记录着每个案件的疑点,对每个墓穴都进行精准编号,还手绘出现场图。”舒城县检察院第一检察部员额检察官陈婵娟告诉记者,这张明晰的“经纬图”为侦查机关的后续补充侦查提供了明确指引。最终,这起盗墓案的8名犯罪分子被绳之以法。

  王敏创设的“经纬图”有点类似于当前常常被提及的思维导图,任何复杂案件的要点在这张图上都能够被梳理得清清楚楚。在办理一起社会影响较大的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案件时,面对124本、近2万页的卷宗,王敏一页一页地细致审查,经分析、提炼、分类、归纳后,专门制作出数张案件“经纬图”,将犯罪嫌疑人供述、证人证言、书证、涉嫌犯罪事实等要点画成图表,使在案事实证据一目了然。

  无论大案、小案,面对案件中的“问号”,王敏始终心怀敬畏,秉持咫尺匠心,丈量公平正义。在犯罪嫌疑人供述的盗窃金额有些模糊时,他一一查看其供述里提到的地点,调取进货单仔细核查,精准确定了直接影响着量刑的犯罪数额;面对涉嫌代领敬老院老人低保金、重复领取老人护理费的案件材料,他就需进行专门会计鉴定、证据收集存在瑕疵等事项,认真提出23条补查意见;面对有着1米多高证据材料、9万多字审查报告的一起案件,连续6天的庭审,他“应战”多名辩护人时对答如流,证据材料熟稔于心……从事检察工作以来,王敏所办理的近2000件案件无一错案、无一超期羁押、无一引发信访。

  “王检的态度让我充分感受到了他对检察工作的挚爱。”陈婵娟说。

  乐于倾囊相授,视帮带新人为己任

  模范人物采访多了,会不会“脱敏”——不再容易被打动?这次采访给予了记者否定的答案。采访中,曾与王敏朝夕相处,受其帮助鼓励的昔日同事们,尽管话语简短,却分外关注细节,充满真情实感。不自觉间脱口而出的“王老师”,有着打动人心力量的字字句句,无不在诉说着,王敏的离去对他们而言,是一个“巨大的遗憾”。

  乐于倾囊相授,将帮带新人视为己任。对于青年检察干警撰写的第一份起诉书,王敏都会认真审改,那密密麻麻的标注、不厌其烦的悉心指点,让大家受益匪浅。

  “老同志没有任何理由不把队伍带好。”王敏说的这句话,令舒城县检察院党组副书记、副检察长陈盛源印象深刻,“如今在院里主持工作,我也时常以此不断检视自己。”在陈盛源看来,王敏对他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。

  “你们都是法律专业的,我说得不对的地方,你们要指出来,毕竟我不是法律科班出身。”这是王敏常常对年轻同事说的话。他谦虚好学,是年轻人的榜样。舒城县检察院第二检察部检察官助理李延奎翻出微信聊天记录,一个个转账记录出现在眼前。“王检很喜欢读法律专业类书籍,由于对网购不大懂,经常委托我在网上买书,然后转账给我。他看到与法律专业相关、有助于办案的文章也会第一时间分享给我们。”走进王敏生前的办公室,办公桌上一本本法律专业书籍、一摞摞叠放整齐的《检察日报》、一张张探讨司法实务的剪报以及一笔一划记录下来的读书笔记,总会令人肃然起敬。

  王敏生活俭朴的作风也影响着青年干警。舒城县检察院停车棚,停放着王敏的一辆凤凰牌老式自行车,车座已经凹陷,多处已经锈迹斑斑。“这还能骑吗?”采访中有位记者问道。舒城县检察院党组成员、副检察长金山林感慨地说:“一只方便袋、一辆自行车和一身检察蓝,这是王检生前的‘标配’,他也因此被大家称为‘自行车上的检察官’。33年来,他坚持骑车上下班,骑车前往一个个案发现场。即使出公差,王检也尽量选乘公共交通。”

  “将荣誉留给年轻人,年轻人才会在职业生涯中获得更多成就感。”王敏不慕功名,用一言一行引领着年轻检察干警们的成长,在他的带动下,该院先后涌现出全国检察机关扫黑除恶先进个人、全省优秀公诉人等多位骨干人才。在他看来,这比自己获得荣誉还要高兴,“你们能够超越我,是我最值得骄傲的事情。”

  心怀真善大爱,赓续生命之光

  1990年,参加工作不到两年的王敏主动请缨,被选派到舒城县杭埠镇胡同村担任驻村指导员。1991年仲夏,胡同村境内大堤突现管涌险情,王敏带领群众用木梁打桩,填埋沙袋,成功抵御了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。

  驻村工作一结束,王敏就递交了入党申请书。“哪里是险地,哪里就有共产党员在固守,使我深感党群关系的丰富内涵,这种风雨同舟的精神汇成抗洪的铜墙铁壁。”在入党申请书结尾处,王敏还动情地许下诺言:“作为一名检察干警,我决心把自己的一切交给党,在检察战线上,为党和人民利益鞠躬尽瘁。”

  舒城县南港镇东衖村是舒城县检察院的结对帮扶村,70多岁的村民孙光和因病致贫,成了王敏的结对帮扶户。几乎每个月王敏都前去探望,逢年过节都会去慰问,还帮他安排公益工作岗位,落实光伏发电等帮扶政策……这些只是王敏为东衖村村民所为之事的一个缩影。当孙光和老人听说王敏去世后,难受得说不出话。

  “村里化岭水库没有加固,十几户老百姓都在水库下游居住,他跑前跑后争取资金,加固修复了水库,解决了村民们的住房安全以及用水问题。”东衖村党支部书记郭德武说,在村民们顺利脱贫摘帽后,王敏也没跟村民们断了联系,跟村里乡亲不是家人,却胜似家人。

  新时代是需要英雄并一定能产生英雄的时代。唯有心怀大爱,方能引领生命走向深邃。王敏走后,女儿王舒展遵循父亲生前遗愿,替王敏签下了眼角膜捐献协议。

  在采访中,王敏的爱人郭旭眼圈泛红。她告诉记者:“他爱我,爱我们的家,但令我感到骄傲的是,他也爱那些需要帮助的人。我支持他捐献眼角膜的决定,这个决定把爱留给了需要帮助的人,也给我留下了一丝念想。”

  采访接近尾声时,记者看到王敏生前在日记本扉页上写下的这样一段话:“找到自己的活法,把握更有意义的追求,踏在坚实的土地上,尽力使生活更实在,更有价值……”

  编辑:太仓市人民检察院